close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文化之美》

本書是以《菊與刀》一書為基礎,加入圖文解說編輯而成的,將帶領讀者對於我們的鄰居-日本,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原著:Ruth Benedict(露絲・潘乃德)

譯著:葉寧

 

第一章 研究日本的任務
簡介就已論及,1944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接連取勝,大步向日本本土推進。 隨著勝利的臨近,一連串問題也擺在美國政府的案頭上:在不攻打日本本士的情況下,日本會投降嗎?一旦美軍登陸日本本土,日本人會不會拚死抵抗而給美軍帶來巨大傷亡?占領日本後,如何改造日本社會,要不要保留天皇?所以,了解日本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就成了美國政府的當務之急。同年六月,美國人類學家Ruth Benedict(露絲・潘乃德)奉命從文化的角度展開對日本的研究,以期找到答案。《菊與刀》就是這份答案卷,它其實就是作者在對日本文化進行分析後向美國政府提交的一份研究報告。《菊與刀》成書於1946年,經由作者深入日本研究其社會文化所著之專書,是一本闡述日本民族文化的著作。在眾多研究日本文化的著作裡,本書可謂是經典中的經典,甚至有人認為本書開了「日本學」之先河。1949年,本書日文版出版,立刻在日本引起廣大的迴響,一時洛陽紙貴。

作者用「菊」與「刀」來作為書名,也彰顯日本人身上共存的兩種極端相反的性格,「菊」本是日本皇室的徽章,用以代表日本人性格中積極、陽光、溫暖的一面;「刀」是日本武士階層的標誌,用以代表日本人性格中陰暗、殘忍的一面。

 

第二章 戰爭中的日本人

日本人在解釋發動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認為只要每個國家都擁有擁對主權,世界無政府狀態就會持續下去,日本必須為建立新的世界等級秩序而戰爭,世界新秩序的領導者只能是日本,因為日本是由全體國民建立起來的封建制國家,大家都自願服從這種封建制,他們了解如何根據具體情況,讓大家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他們在國家內部實現統一與和平,平定內亂,修建道路,建起電力、 鋼鐵等產業。

在各種文化中都會強調精神的作用,只是日本人將這種作用推崇到極致,這樣就會給人一種瘋狂以及不切實際的印象。二戰時期日本神風特攻隊的飛行員在出發前進行決死告別,儘管這種行為堪稱英勇,但實際上取得的戰果並不是很多。仔細分析一下日本當時的處境,國力各方面都比不上美國,所以極力推崇精神作用,將已有的戰鬥力發揮到極致也就成了日本人唯一的選擇。日本人精神戰勝物質的思維滲透在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裡,日本人從小就接受耐寒訓練,日本冬天的大街上也到處都是穿著短裙和短褲上下學的孩子,但據統計資料顯示,中老年患風溼痛和關節炎的日本人明顯比其他國家的人多,不禁讓人想問:這種所謂「戰勝」的精神有什麼魔力?

 

第三章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各安其分」是理解日本社會,了解日本文化的關鍵字,它表明了日本人對於秩序和等級制的信仰,日本人對於等級制作用的篤信,是他們理解人與人之間關係以及人與國家之間關係這個整體概念,甚至,這種信仰已經滲入到日本人的家庭、國家、宗教和經濟等一切領域中。

 

第四章 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為日本近代史開端,以下敘述這場變革的具體過程:

在明治維新以前,以中下級武士為主體的改革派中心在日本西南部經濟較發達的薩摩、長州、土佐、肥前四藩。他們意識到自己國家落後的原因,並提出「尊王攘夷」的囗號。1965年「尊王攘夷」運動向武裝倒幕轉化。1966年薩摩、長州兩藩的倒幕人士結成同盟。1967年,倒幕派得到幼年明治天皇的密詔,進而發動政變,宣布廢除幕府政治,還政於天皇。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等掌握了政權,勒令將軍德川慶喜交出領地。1968年,德川慶喜聚集軍隊企圖反撲,但在鳥羽伏見戰役中被政府軍隊打敗,勢力被肅清,倒幕運動的勝利為接下來的維新打下了基礎。

 

第五章 歷史和社會的負恩者

日本人總認為自己是「負恩者」。對於天皇、上級、父母、親戚、朋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所接觸到的所有人,日本人都抱著一種莫名的感恩心態。標準的、品德高尚的日本人從不說自己不欠任何人恩情,他們所理解的「義」就是在巨大的人情網路中擺正自己的位置,然後努力報償一切。

日本文化的傳統思維認為,一個人自出生開始就受到別人的恩惠。問題在於,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往往認為這種最初的恩惠或者是愛,應該是來自於各自的父母,可是日本人偏偏認為這種恩惠來自於天皇。而且這種這種恩惠還會貫穿於自己今後做的每一件事,伴隨自己一生。因此每個人都要努力回報這種所謂的「浩蕩皇恩」,日本人也對祖先充滿崇敬之情,尤其是武士,對此更為熱衷,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武士在決鬥之前,雙方都要報出自己的先人的名字和輝煌戰績後,決鬥才能進行。在商業上,日本商家認為正是顧客養活了自己,所以他們在面對顧客時總是滿臉微笑,彬彬有禮,並且說上一句「這可真是太難得了」,以表感恩之情。顧客感覺到購物的愉快,以後當然還會常來,這也是日本商業在全世界取得成功的秘訣之一。

 

第六章 永遠償還不完的恩情

「恩情」是日本人對於從別人那裡所得到好處的統稱。對於恩情,日本人的態度是「必須償還」,就像西方人對於債務的態度一樣。恩情有許多種類,不同種類的恩情需要對應不同種類的報償方式,「義務」是其中重要的一種。對天皇的「忠」和對父母的「孝」是義務報償的主要對象。在日本人的心中,這兩種義務都是無限的,是永遠也報償不完的。

第七章 情義最難接受

「情義」屬於日本人報恩答恩情中的另一種範疇,它的對象和內容都非常複雜、廣泛:從報答之前的善意到復仇的責任都屬於情義的範疇。所以情義的責任雖然要低於義務,但是不考慮情義就不能正確的理解日本人的行為。情義主要分為兩種:

一、對社會的情義:是指除了天皇、將軍的國家元首和父母的養育之恩以外的恩情報答,例如:對朋友的恩情報答,對妻子的父母姻情的恩情報答等。

二、對名譽的情義:是指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而負有的責任,也就是說,這是一種自己對自己恩情的回報。

 

第八章 對名譽的情義

對名譽的情義,是指要愛惜自己的名聲,使它不受到任何玷汙。在日本人看來,這種情義是完全統一的整體,並且包含了許多美德。情義要求日本人要忍受痛苦,要努力維護自己在專業技能上的名聲,要按照符合自己身分的禮儀辦事,要對別人的誹謗和侮辱進行報復。為了維護對名譽的情義,日本人有許多辦法,甚至可以採取殺人或自殺的極端方法,但唯獨不能漠然處之。

日本人維護名譽的種種行為:

1.按照自「符合自己身分」的各種禮儀規矩行事。

2.面對痛苦要具有足夠的耐性。

3.甚至不惜以自殺以來進行來進行反擊。

4.對於別人的毀謗和詆毀要堅決地進行報復。

5.在與別人的競爭中不能失敗。

6.對待工作要認真努力,一點也馬虎不得。

 

 

第九章 日本式的人情

與「義務」和「情義」這些束縛相比,日本人對於感官享樂給予了特別的寬容。日本人認為,肉體享樂是件好事,並且值得追求和培養。只是,享樂要注意分寸,不要影響各種義務的履行。因此,泡熱水澡、吃料理、喝美酒、睡大覺,甚至是逛妓院,搞同性戀,就都成了日本人享受人生的項目。

對日本人來說,婚姻是婚姻,愛情是愛情。婚姻是為了傳宗接代,主要著眼於現實和義務;性愛則是為了填補空虛,消遣娛樂,主要著眼於精神享受,二者絕不可以混淆。這就是日本人對於性愛和婚姻的傳統思維模式。

日本藝伎並非妓女,主要是在宴席上從事表演藝術的女性。它產生於十七世紀的東京和大版,最初的藝伎也全部是男性,直到十八世紀中葉,才漸漸被女性取代。即使是現代,在日本的大街上,也經常會見到從事藝伎行業的女性,她們都身穿傳統豔麗的和服,臉上塗了厚厚的脂粉。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在日本傳統家庭中,女性是沒有地位的,她們存在的意義不是帶孩子就是做飯。而處於家庭核心地位的是孝。在當父母的孝與對妻子的愛發生衝突的情況下,男人往往犧牲的是對自己妻子的愛。

日本的「誠」並不是某一種具體的道德規範,而是一種能夠遵循道德規範辦事的態度。二戰後,一些日軍中的退伍傷殘老兵組織徒步登富士山的活動,以示自己身殘志堅,仍然有為天皇和國家效命的能力與誠心。

日本人過於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以至於很容易造成自我迷失。他們用來決定行動的標準往注不是自身的感受和理性的思考,而是外部環境的影響。所以日本社會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和一致性,但個體就難免缺乏創造力。

 

第十一章 自我修練

 

第十二章 對兒童的教育

從前日本的傳統習慣是,嬰兒直到下個孩子出生前才會斷奶,而且他們的母親也樂於給他們餵奶,因為她們能從中體驗到一種快感,但如果這個孩子確實到了應該斷奶的時候,那麼母親們就會採取種種方法強行斷奶,如嘲笑、鼓勵等等,甚至是往自己的乳頭上抹胡椒,在這種教養方式下,日本成年人普遍害怕嘲笑和被輕視。我們並不知道幼兒在幾歲時能明白大人對他的「嘲弄」,但孩子遲早會懂的。等到孩子懂了後,在他們的意識中,受人「嘲弄」就會和害怕失去安全與親密的恐懼感聯繫在一起。等到他們長大成人,並被別人嘲笑時,幼年期遭受的「恐懼」經驗仍會對他們心靈留有陰影。

除上等階層,其他階層的孩子在上學前會和鄰居的孩子自由玩樂,農村孩子不滿三歲時就開始聚在一起玩遊戲,在鄉鎮和城市,也能時常看見孩子們在喧嘩的街頭,或者在車輛出沒的場所自由玩耍。日本孩子是屬於有「特權」的人,既可以在商店周圍轉來轉去,也可以安靜站在旁邊聽大人談話,或者踢石子、玩小皮球。對學齡前兒童來說,玩伴之間無拘無束,在西方人眼中,日本孩子的很多遊戲都具有猥褻意義。日本孩子往往很小就有性意識,這一方面是由於大人可以在孩子面前隨意聊天,另一方面是因為日本家庭的居室比較狹窄,母親給孩子洗澡或者逗弄孩子玩時,通常會對孩子的生殖器指指戳戳,尤其是男孩的陰莖,通常只要注意場合,日本人對於孩子們的性遊戲並不責備,也不認為孩子手淫是危險的。

日本人的集體主義情節從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己經養成。在很小的時候,他們就知道,如果哪件事情做得不好就有被親人、朋友拋棄的危險。那時,等待自己的只有孤獨和落寞。

 

第十三章 投降後的日本人

美軍對日本的管理,與盟軍對德國和義大利的管理,有著很大的區別,簡言之,即是美軍司令部自上而下地利用日本各級官僚機構進行管理,美軍最高司令部會把行政通告發給日本政府,而不是日本國民或某些市縣的居民,美軍最高司令部的任務是為日本政府制定工作目標,如果某位日本內閣大臣不願實施美軍最高司令部的工作計畫,那麼可以提出辭職。不過,如果日本內客閣炅臣的建議是對的,美軍最高司令部會對工作規定進行修改。

日本人重建和平國家的動力在於他們勇於承認自己從前的行動方針的「失敗」,並將全部的心力轉向另一方面,日本人善變,當他們試圖以戰爭的方式獲得在世界上的「適當地位」失敗後,就可以馬上拋棄這種政策。他們在自己民族傳統文化中接受的教育,使他們能夠隨時改變方向。在二十世紀三○年代,日本人認為軍國主義是博得全世界人尊敬的一種手段,可以依靠武力獲得其他民族的崇拜,並為此付出了很大的犧牲。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日本投降,於是,日本人迅速接受了戰敗後的一切,這就意味著,當美軍占領日本時,他們歡迎美軍。

下附書中圖說


arrow
arrow

    文沐日Ashl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